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这句话源于《旧唐书·魏徵传》,意思是:用其他人作我们的镜子,可以了解自己每一天的得失。简单来讲就是察看身边的人,大家能从中了解我们的优点与不足,从而在生活道路上不断调整、健全自己。
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告诉大家
明镜所以照形,古事所以知今。历史是一面镜子,从历史中,大家可以更好地看清世界、参透生活、认识自己。
历史也是一位智者,同历史对话,大家可以更好地认识过去、把握当下、面向将来。
以铜镜作借鉴,可以端正穿着打扮是不是得体;以历史作借鉴,可以了解王朝兴衰缘由;以别人为借鉴,可以吸取成功经验教训。
金无足赤,人无完人。正确面对自己不足,勇于改正自己缺点,才能不断提高自己,唯有自知,才能自救,人贵有自知之明。
所谓自知,就是知道自认识我们的能力,携带这份自知你就不会肆意高看自己,也不会随便贬低自己会了解自己有什么优点,看得清自己有什么不足。
你会有追求目的的勇气,也有承担后果的魄力,葆有自知,才能了解:你遇见的所有,皆因你而来,当你了解地认识。后去做那些成为你一个人的事情,你才可以真的活出内心渴望的状况,从而收成生活的财富。
自省是塑身之本,自省应是自觉的,而不是表面应对的,应是主动的不是被动的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儒家强调自省,意在塑造理想的人格,克服人性弱点为目的。
鬼谷子说:“故知之始己,自知而后知人也。”想要知道别人,就需要先从知道自己开始,知道自己将来才能知道别人。
世上非常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我。生活起点,全方位、准确地把握自我,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,才能在生活践履中用远大的理想和生活抱负来鞭策、勉励自己,不断进步自我、健全自我、达成自我乃至超越自我,做一个有价值的人。
自省是认识自我的根本渠道,认识你一个人就是一种“反躬自问”的精神,而精神是理性和理智的产物,人是理性的,但又是不完美的,所以在每天的日常应不断追问自己所作所为是不是正确合理。
第一自省是“塑身之本”,儒家觉得自省应是自觉的,而不是表面应对的,应是主动的,而不是被动的,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?儒家强调自省,意在塑造理想的人格,克服人性弱点。
通过别人认识自我,因为自己常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具备局限性,单靠个人力量容易导致视线狭隘、思维单一等弊病,需要积极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和呼声,群策群力,擅长博采众人,补己之短,使人尽其才,物尽其用,方能降低自己判断上的失误。
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典故
唐太宗是一个文武双全,英明盖世的能人,但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。在他身边有两位监督他言行的“明镜”:一为长孙皇后,另一位乃忠义贤良的魏征。皇上一有过错,他们立即会巧妙地指出。据《贞观政要》一书所载:唐太宗喜欢一只小鹞子,1日正在玩鸟,魏征来了,太宗怕魏征指责自己,赶快把小鸟藏到怀中。魏征假装没看到,故意留下来与他商谈国家大事。太宗心里虽为鸟着急,却也怕暴露,由于他信赖、敬畏魏征。等魏征走后,太宗取出怀里心爱的小鸟一看,早已命归黄泉了。于是伤心地回到后宫,大发雷霆说:“我非杀掉这个田舍翁不可!”皇后闻之,问明原委,立刻穿上大礼服向太宗行礼道贺:“恭喜陛下,贺喜陛下!唐朝有魏征如此的好臣子,又有你如此的好皇帝,这是有史以来没过的好现象,国家兴盛指日可待。”故使太宗日渐平息了怒气。唐太宗就“以人为镜”常察看自己,真的做到了勇于改过、从善如流。后来魏征去世了,唐太宗惋惜地说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古为镜,可以知兴替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而今魏征不在了,朕就少了一面镜子。”
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应论语
“以人为鉴,可以知得失”对应的论语是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。意思是:几个人在一块,其中必有一人是可以学习的能者,选择他的长处学习,看见没德行的人,自己就要检讨是不是有和他一样的错误。
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”源于《论语·里仁》。贤:形容词用作名词,贤者,有贤德、有才华的人。齐:与……看齐。焉:于加之。内:方位名词作状语,在心里。思:考虑,心里想。见贤思齐焉:见到有才华的人就向他学习,期望和他看齐。
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异曲同工的句子
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,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,以史为镜可以知进退。这三句可以是很相近的句子,提醒大家看到其他人可以更正我们的不足,照镜子可以了解自己衣服帽子是不是得体,回顾历史就知道了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,这几句话无时无刻鼓励着大家不断审视我们的一言一行。